溫州市第一批46家融資性擔保機構獲得經營許可證
發布時間:2011-05-20 點擊次數:1049次溫州市第一批46家融資性擔保機構獲得經營許可證
本月,我市第一批46家融資性擔保機構獲得經營許可證。融資性擔保業務,是指融資性擔保公司向工商企業和自然人在銀行業機構融資提供第三方保證的擔保業務。“此舉結束了以往融資性擔保公司缺乏監管的‘野外生存’狀態,淘汰一批違規操作企業,預示著擔保行業的洗牌即將拉開序幕。”市經貿委中小企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中小企業服務大有空間
“一個健康有序發展的擔保業,應該是對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它能夠分擔金融機構的風險,又能幫助中小企業發展。”郭炳鈔說,像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擔保機構貸款擔保總額占整個金融機構貸款總額比例約為40%,但目前溫州的比例約為1.6%。
有數據表明,截至去年底,列入市經貿委監測的擔保機構累計擔保總額214億元,累計擔保企業1.3萬戶,其中2010年度擔保機構貸款擔保總額78.5億元,同比增長64.7%,擔保企業戶數2559戶。而去年我市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的總數有5517億元。
“從規模上說,溫州的擔保業其實算小,但如此備受關注,還是由于部分公司打著擔保的幌子做高利貸,用擔保公司的名頭容易獲得民間融資的信任。”業內人士說,經過此次的行業“大洗牌”,應該能夠較為有效地清理整頓,實現擔保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溫州有很好的民間信用基礎,溫州銀行業的‘壞賬’率是全國最低的,同樣,溫州擔保業的代償率也僅為千分之一點八,這種信用基礎,能夠為擔保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對于擔保業的下一步發展,郭炳鈔表示有信心,“健康的融資擔保行業,能夠為中小企業乃至地方經濟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省中小企業局也鼓勵,現有的擔保公司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形式,整合擔保資源,鼓勵做優做大。各級財政將通過風險補償、以獎代補等形式,重點扶持擔保業務量大、創新工作突出以及經營規范、風險控制良好的融資性擔保公司。
違規擔保
曾是熱錢推手
租個辦公室、擺兩三張桌子、雇四五個人,在工商注冊登記一下,一家擔保公司就開張營業了。“很多擔保公司其實根本沒有自己的資金規模,都是在一些熟人圈中運作,低息吸儲、高息放貸,沒有任何擔保,也沒有任何證照證明合法。”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部分違規操作的擔保公司事實上已成為熱錢不停流來流去的幕后推手。
郭炳鈔則直接把這種違規行為稱作“掛羊頭賣狗肉”。“正規的融資性擔保公司,不得從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受托發放貸款、受托投資等活動,更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資。”郭炳鈔說。
市經貿委相關負責人坦言,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及個體私營業主融資難問題,支持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近年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擔保公司數量多、注冊資金少、開展融資性擔保業務的少、擔保總額少。“之前由于融資性擔保公司準入無前置性審批,其設立只要符合《公司法》,就可到當地工商部門直接注冊登記,造成行業內魚龍混雜,甚至一些房產中介、街邊小店也有擔保資格。”
這種放任管理的方式,造成擔保公司“念經的太多,和尚卻沒有幾個”。很多擔保從業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金融知識教育,造成了擔保公司運作不規范,經營風險很高。一些擔保公司甚至直接向企業融資,變成了放高利貸公司。
整頓洗牌
保障行業健康
為結束以往融資性擔保公司缺乏監管的“野外生存”狀態,去年3月,國家銀監會、央行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浙江省隨即出臺《浙江省融資性擔保行業規范整頓方案》,加強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
“融資性擔保具有信用放大功能,如果監管不到位,會帶來較大的風險。此次省里出臺的管理辦法設立了嚴格的準入和監管門檻,一方面淘汰違規操作的小魚小蝦,清理行業,另一方面構筑道道‘防火墻’,保障行業的健康安全運作。”
市經貿委介紹,該《方案》的關鍵是設立兩條“硬杠子”:第一、注冊資本最低不少于2000萬元人民幣,且必須是貨幣資本;第二、不低于凈資產60%的貨幣資金用于存出保證金、銀行存款,以及投資國債、金融債券及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信用等級較高的固定收益類金融產品。
此舉被業界稱為全省融資性擔保行業的“大洗牌”,而一直處于風口浪尖中的溫州,也從去年底開始緊鑼密鼓地實施擔保行業整頓。
“目前,全市經過工商注冊的擔保公司約160多家,但用兩條‘硬杠子’一框,大部分不符合要求,有些公司并沒有正常開展融資性擔保業務,無法出示健全的財務報表;有些規模過小,目前經我們審核,拿到經營許可證的擔保公司共46家。”市經貿委有關負責人說,自3月31日起,只有取得經營許可證的現有融資性擔保公司,才能與銀行合作開展融資性擔保業務。而且,今后融資性擔保公司必須取得經營許可證后才能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辦理工商登記。凡是因未達標而拿不到經營許可證的,將不能從事融資性擔保業務。
但已拿到“牌照”的擔保公司并非“一勞永逸”。市經貿委對其監管實行月報制度,一旦經營中存在不規范操作,并經查實,同樣可能失去“牌照”。